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清末時期杭州西湖的嶽王墳、秋瑾墓和蘇小小墓,全和現在不一樣

中國曆史1周前 (04-26)6

杭州西子湖風景秀麗,人文氣息濃厚。湖畔有不少名人的墳墓。下麵介紹的是清末時期的嶽王墳、秋瑾墓和蘇小小墓,雖然現在這些墳墓依然在,卻早已不是從前的樣子了。我們不妨對比一下看看。

嶽王墓

牌坊

1911年的 “碧血丹心”牌坊,這座牌坊矗立於嶽王墳前的神道上。當年神道隻在中間位置鋪設石板。一名男子站在石坊之下,以襯托出其高大巍峨。

大門一

1870年嶽王廟前的景象:最前方是兩根方形望柱,望柱之後是一座小石橋,名精忠橋,石橋之後是嶽王墳前的大門,大門大門兩側又有一對圓柱形的望柱。

大門二

這是1911年拍攝的嶽王墓大門,距離上一張照片拍攝的時間已經過去了四十多年,顯然已經過修繕,旁邊也添建了房屋。

精忠橋

1911年,從大門邊的華表下反向拍攝的精忠橋和望柱,對麵的照壁上寫的是“盡忠報國”四個大字,而不是現在人們耳熟能詳的“精忠報國”。

正門後影

這是1911年從院子內看正門的樣子,外側為拱形門,內側為方形門。此時大門已關閉,並用兩個石墩堵住。一邊的牆壁上,有“嶽墳”二字,不知為何人所為。

跪像一

1870年,嶽王墓院內張俊和萬俟咼的跪像。當年的囚籠是用石條築成,看上去非常堅固。幾名遊客正在圍觀這對千古罪人。

跪像二

1911年拍攝的秦檜和王氏的跪像。此時籠子已經損毀的非常嚴重,囚籠的石板部分缺失,被人找來一些木棍替代。

三拱門之一

1870年的嶽飛墓前三拱門,拍攝的時候天氣比較熱,有不少男子在拱門前或坐或躺著休息。透過拱門,可以看到有人坐在嶽王墓的墓台上閑談。

三拱門二

1911年拍攝的三拱門,與四十年前相比,沒有太大變化。隻是圍牆上茂盛的綠色植物被清理幹淨了,顯得要整潔許多。

石翁仲

嶽飛墓前莊嚴肅穆的石翁仲,有文官,亦有武將。從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嶽王廟建成之始,這些石像就在墓前守靈,曆經數百年的風吹雨淋,依然栩栩如生。

秋瑾墓

移靈

1907年12月22日,秋瑾的棺槨正在通過蘇堤第六橋時的情景。當年的7月15日,“鑒湖女俠”秋瑾在紹興軒亭口從容就義,後被草草埋於山野。當年冬天,她的生前好友吳芝瑛將其靈柩從山陰移往杭州西湖。

秋瑾墓

當天下午一時,秋瑾的靈柩下葬於西泠橋左側墓地。這是秋瑾墓最初的樣子,很簡陋,墓前石碑所刻“嗚呼鑒湖女俠秋瑾之墓”碑文便是在旁邊肅立的吳芝瑛所題。然而秋瑾並沒能安然長眠於此,因被人告發,第二年就不得不遠遷到湖南湘潭昭山。

再次遷回

吳芝瑛之所以甘願冒著生命危險將秋瑾的靈柩下葬於此,是為了滿足秋瑾“卜地西湖西泠橋畔,築石葬之”的遺願。1913年,已經遷至長沙嶽麓山的秋瑾墓再次回到了西湖岸邊,圖為修繕一新後的秋瑾墓。

墓亭

加蓋了六角亭之後的秋瑾墓,亭子的六根立柱上寫滿了文字 。根據文獻記載,之一根柱子上記錄的是她騎馬、練劍、飲酒作詩的豪爽性格 ;第二根柱子講述了她的抱負因何沒有實現;第三根柱子描述她不同於傳統女性的特立獨行;第四根和第五根柱子則表達了人們對她的同情和哀悼;最後一根柱子描述了她的勇敢無畏。

湖上遙望

在西湖的船上眺望秋瑾墓園。此時墓地得到大規模修繕和擴建。1964年,秋瑾墓又被遷往冷清的雞籠山,直到1981年才重新回到西泠橋畔。秋瑾墓曆經十次遷移,可謂命運多舛。

蘇小小墓

蘇小小墓

1911年的蘇小小墓,又名慕才亭,因與秋瑾墓相鄰,順帶介紹一下 。蘇小小是南齊時期的錢塘名妓, 不但貌美,而且才華橫溢,很受文人雅士推崇。然而紅顏薄命,正值花季年齡的她卻身患重病,十九歲時咯血而死,留下許多遺憾。傳說這座墓亭是被蘇小小資助過的書生鮑仁所建。

民國時期

這是民國時期的蘇小小墓,無論是亭子還是裏麵的墳塋,都與清末時期有很大區別,雖然看似漂亮許多,卻少了古韻。一九 *** 年十二月,圖中的墓亭被拆毀,現在的墓亭為上世紀八十年代重建。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202404/592931.html

“清末時期杭州西湖的嶽王墳、秋瑾墓和蘇小小墓,全和現在不一樣” 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