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龍爭虎鬥-日本陸海軍百年對立史(中):從“三國同盟”到日美開戰

中國曆史3個月前 (01-26)25

出版社-潮書房

作者野口省己,曾任日本陸軍三十三軍少佐參謀,譯者飛翼,原發表於戰爭 *** 區論壇,由元首衛隊修訂及配圖

全文目錄

1.前言

2.日本陸海軍的創設

3.德國式和英國式

4.陸戰與海戰

5.陸主海從

6.兩個假想敵國

7.華盛頓條約

8.日德防共協定

9.德意日三國同盟與日本陸海軍間的對立

10.進駐法屬印支北部

11.北進還是南進?

12.圍繞開戰的對立

13.太平洋戰爭和陸海軍之間的鬥爭

14.圍繞終戰工作而展開的對立

15.戰後

前文詳見

龍爭虎鬥-日本陸海軍百年對立史(上):明治/大正/昭和初期的初對峙

8.日德防共協定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關東軍所扔下的這顆石子,激起了比之前的關東大地震還要劇烈的衝擊波,震撼了當時的世界各國,並以此事件為契機,使得世界地殼引起了巨變。

在德國,希特勒上台後,公然表示廢除凡爾賽條約,宣布德國重新恢複軍備。

在意大利,墨索裏尼派兵入侵並吞並了埃塞俄比亞。

迄今為止一直以為靠著凡爾賽條約就可以高枕無憂的美英法等戰勝國對此一係列事件感到愕然,認為德意日三國是威脅世界和平的危險存在,逐漸開始采取強硬態度。

另一方麵,蘇聯靠著實行五年計劃,使得軍備有了飛躍性的發展。在圖哈切夫斯基元帥所倡導的東西兩麵作戰計劃下,蘇聯同時在東西國境線上集結了重兵。

德日認為蘇聯屬於強大的潛在威脅,便於1936年11月締結了德日防共協定。這個協定成為後來德意日三國同盟協定的奠基石。對於德日締結防共協定最為熱心的,當屬日本駐德國大使館武官—大島浩陸軍中將。

而日本駐英大使吉田茂則感到德日防共協定將來很有可能轉化為德日軍事同盟,對日本是不利的,因此激烈反對締結該協定。

吉田茂,日本外交官、政治家。戰後曾經5次擔任日本首相

吉田的觀點如下:“日本軍部高估了納粹德國的實力。希特勒和墨索裏尼都隻不過是暴發戶而已,他們所說的話不足為信。就算德國再怎麼努力,僅僅20年可以恢複到什麼水平呢?我不覺得他們擁有超越美英法三國的實力。美英法擁有廣闊的領土和殖民地,在人員資源方麵都占有優勢。決不可小看其綜合實力。德日防共協定最終會轉化為德日軍事同盟,從而使得日本很可能被卷進美英法對德意的戰爭之中。”

吉田在反對德日同盟之際,同時提倡建立新的英日同盟。

由於吉田的觀點不符合日本上層,因此1939年成為待命大使,退出了外交一線。而之後的局勢發展,基本上就如同吉田所預測的一樣。。。

德日防共協定,雖然給予了蘇聯一定程度上的威脅,同時,也給予了中國巨大威脅。在蔣介石的回憶錄中有這樣的記載:“我感到日本正在以防共為幌子,企圖支配中國”。

9.德意日三國同盟與日本陸海軍間的對立

昭和12年(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一反日本預料,成為中國全國抗戰開始的導火索。

陸軍大臣杉山元曾經放下豪言壯語:“3個月以內解決中國事變”,參謀本部也妄稱“隻要在塘沽附近登陸的話,中國一側就會舉手投降”。

《朝日新聞》專門為盧溝橋事變臨時增刊的《華北事變畫報》之一輯封麵和封底整體書影,日本中國駐屯軍於1937 年7 月9 日夜晚偷襲中國軍隊歸來後狂呼“天皇萬歲!”

這些狂妄的發言都是由於他們沒有意識到中國人民不斷高漲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熱情所致。當時大多數的日本高級軍官都沒有脫離甲午戰爭時期藐視中國人的思想。

在事變當初,美國隻是靜觀局勢。不過,當戰火燃至上海方麵的時候,美國人坐不住了。

10月5日,羅斯福總統在芝加哥發表講話:

“為了世界和平,有必要對攜帶黴菌的國家(這裏指德意日三國)實施隔離政策”,同時對正在上海激戰中的日本給予嚴重警告。

在此之前的8月26日,持有外交特權的英國大使休根森受到日本海軍飛機襲擊,身負重傷。12月12日,美國及英國各有一艦被日本軍隊擊沉。

上述事件的發生,進一步加劇了美英的對日感情惡化。美英為中國提供貸款,援助軍事物資,並抑製日本的對華進出。原本日本在中國事變爆發的時候,資源主要從美國進口,尤其是戰略資源石油、鋼鐵等全麵依賴美國。這對日本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

昭和13年(1938年)7月下旬,德國外相裏賓特羅普希望強化德日防共協定,成立德意日三國同盟。對強化軸心陣營抱有極大興趣的陸軍親德派們迅速加以實施,而內閣以及海軍主要官員認為同盟會惡化日美英關係,堅決反對。陸海軍的意見發生尖銳對立, *** 前後討論了74次,也未能統一觀點。

看到日本猶豫不決,德國和意大利率先於1939年5月9日締結了德意軍事同盟。

在德日防共協定中的第二條規定:“沒有締結國的相互同意,不得單獨與蘇聯締結與本協定精神相違背的政治條約”。

然而,德國為了進攻波蘭,急急忙忙地與蘇聯締結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並於1939年8月23日發表。

這件事情事先沒有跟日本打過任何招呼。而且,條約的簽訂正是日本在諾門坎地區和蘇軍激戰之際。德國的這種公然背信棄義,屬於對於日本更大的侮辱。一切都如吉田茂所預測的那樣。

當時的日本平沼內閣留下了“歐洲局勢複雜離奇”這句話,集體總辭職謝罪。一時間,德意日三國同盟推進運動沉靜下來,不過醉心於德國的那些人並沒有因為此事而變得清醒。

在歐洲戰場,與蘇聯締結了互不侵犯條約的德國,放心大膽地進攻波蘭。不到一個月,製服了波蘭;隨後,又實施了閃電戰,橫掃西歐各國,法國投降,英國撤退到本土,短時間內無力反攻。這一切似乎真的如同希特勒的豪言壯語所描述的那樣,征服歐洲並不是夢想。

受此鼓舞,日本陸軍親德派趁機製造聲勢:“不要錯過末班車!”,再次提出建立德日軍事同盟。而日本國內輿論此時也暈頭轉向,沒有意識到此時背後存在的風險,與陸軍唱一個調子。甚至還出現要針對反對德日同盟的海軍將領的暗殺事件。

一直反對三國同盟的海軍,在陸軍和國內輿論的壓力之下,終於頂不住了。海軍內部也有人認為既然事已至此,索性同意三國同盟好了。

最終,幾經討論,1940年9月三國同盟還是成立了。此時,距離米內海軍大臣斷言“一旦開戰,日本海軍絕無戰勝美英的可能性”還不足一年。

1940 年 9 月,在柏林日本大使館升起的三國國旗,以慶祝同盟的簽署。

*** 周刊第 151 號(1941 年 1 月 15 日)封麵,弗朗西斯卡(意大利駐日武官貝爾托尼上校的女兒,手持希特勒的羽子板)、秋子(日本畫家荒木十畝的孫女,手持墨索裏尼的羽子板)和烏蘇拉(德國駐日大使歐根-奧特少將的女兒,手持近衛首相的羽子板)。

三國同盟雖說是為了回避日美衝突,但是從結果來看,恰好成為了日美衝突的標誌性裏程碑。現在回想起來,海軍的屈服實在是可惜。

10.進駐法屬印支北部

由於德國迅速擊敗了西歐各國,日本陸軍開始對西歐國家在亞洲的殖民地表現出強烈的興趣。陸軍認為:一旦進駐法屬印支北部地區(即現在越南北部),可以壓製滇越鐵路,從而斷絕從越南到中國的糧道,進而加快解決中國戰線。

於是,陸軍向法國提出要求,並於1940年6月24日派遣以西原一策少將為代表的監視團200餘人前往河內。此舉可謂趁火打劫。

此時法國雖已投降,但是隻要老元帥貝當為首的法國 *** 還存在,日本一旦一步失誤,就很可能誘發日法戰爭,從而被卷入與法國一體的美英集團的大戰中。此時在歐洲,德國空軍正在加緊攻擊英國本土。7月18日,英國屈服於日本的要求,答應暫時關閉援蔣滇緬公路3個月。

局勢的發展對日本越來越有利。陸軍趁勢強迫礙事的米內光政內閣集體總辭職,成立了近衛文麿第二次內閣。

近衛內閣上台後發表聲明,提出要建立包含法屬印度支那、荷屬印度尼西亞群島的“大東亞共榮圈”;美國迅速做出回應,宣布停止對日本輸出航空汽油、潤滑油、上等鐵屑等物資。

近衛文磨,政治家,出身於“五攝家”之首的“近衛”一家,曾擔任日本第34、38、39任內閣首相,日本戰敗後服毒自殺

1940年7月19日、近衛文磨的官邸東京荻外荘,從左往右近衛文磨、外務大臣鬆岡洋右、海軍大臣吉田善吾和陸軍大臣東條英機

關於進駐印支的交涉,一直在東京和河內持續進行。

海軍一側認為:由於目前建造軍艦和航運所必需的鐵屑、石油等都要依靠美國,一旦武力進駐很有可能引起美國的全麵禁運,甚至武力幹涉。因此更好是通過外交手段解決進駐問題,和平進駐為上策。

日法之間的交涉最終於9月4日告一段落。雙方約定:為了確保援蔣行為的徹底根除,日本派遣5萬人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可以使用當地3座飛機場,並允許日本軍隊借道通過。

然而在9月6日,陸軍第5師團步兵第21聯隊的森本大隊卻擅自穿越了國境線,武力侵入了法屬印支。

1940年9月進入法屬印支諒山的日軍

得到法國一側的通報後,日本軍方迅速把森本大隊長撤職查辦,並遞交軍事法庭查辦,不過為時已晚。法國 *** 以日本擅自越境為由,拒絕日本和平進駐印度支那。

參謀本部作戰部長富永恭次少將則主張“自主進駐”。9月14日,富永飛抵河內,對日方談判人員下達了新的指示:把進駐人員減半,改為2萬5千人,但是可以使用的飛機場數量要增加到5個。

同時,富永還對日本駐河內總領事透了口風,讓他迅速做好當地日本僑民的撤離準備工作。

此時,日法雙方的談判仍在繼續,雙方互不讓步,沒有什麼進展。不過,到了9月22日下午1點,法國人更先做出了讓步,同意日本進駐。

1940年,富永恭次少將(右)、法屬印支總督讓德庫(中)和西原一策少將少將(左)討論日本對法屬印支的占領。

日本方麵的原定計劃是:一旦和平進駐的話,由西村琢磨少將指揮的印支派遣軍(主要以近衛步兵第二聯隊為基幹構成)從海豐港登陸;如果演變成武力進駐的話,則由位於中越邊境的第五師團發動進攻。

由於法國人已經同意和平進駐,沒有必要實施武力進駐,因此參謀總長命令第五師團停止前進。不過富永少將則以該命令不是天皇命令為由,拒絕服從該命令。軍司令官安藤利吉中將察覺了中央的意圖,火速下令停止進攻。

由於命令傳達延誤,步兵第21聯隊按照預定計劃於23日午夜零時發起進攻,與駐守的法軍交戰。戰鬥一直持續到25日,71人戰死,230人受傷。

原本可以和平進駐的,為什麼演變成流血進駐呢?這一切都是由於富永少將的主觀錯誤指導所致。憤怒的西原少將向中央發出 *** 電文:“統帥混亂,失信於內外”。

另一方麵,擔任印支派遣軍護衛任務的海軍一側,力勸西村少將不要實施武力進駐。但是西村少將固執己見,主張“奇襲上陸”,並於26日清晨在沒有海軍掩護的情況下強行登陸。海軍也氣憤不過,放棄了對派遣軍的護衛任務,擅自從海豐港撤退。

由於發生了這一係列嚴重違紀事件,作戰部長富永少將回國後即被解除了職務。

為了反日援蔣,美國立即向中國提供了2500萬美元貸款,並對日本開始了全麵的鋼鐵貿易禁運。英國也於10月8日再次開放了援蔣公路。

日本強行進駐法屬印支事件,也成為了太平洋戰爭爆發的導火索之一。

11.北進還是南進?

昭和16年(1941年)4月13日,日本外相鬆岡洋右與蘇聯莫洛托夫在莫斯科簽訂了日蘇中立條約,有效期為5年。

斯大林在和鬆岡洋右會談後,簽署了“日蘇中立條約”

然而,該條約墨跡未幹,德國就無視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於6月22日實施了“巴巴羅薩”,武力入侵蘇聯。

之前沒有任何事先說明就與蘇聯締結了互不侵犯條約的德國,再次讓日本顏麵丟光。然而,這些還是沒能讓陸軍親德派清醒過來。

德國試圖在3個月內用打倒法國的閃電戰來消滅蘇聯,這一切真的可能麼?蘇聯與法國不同,地域廣大。德國入侵蘇聯,最終勢必像日本深入中國內部一樣,演變成一場長期持久戰。

“巴巴羅薩”行動

而日本陸軍高層則對蘇德戰爭爆發興奮不已。他們認為打倒自從明治以來的宿敵(俄國/蘇聯)的絕好機會終於到來了。

陸軍認為:無論是日德防共協定,還是三國同盟締結,都是以蘇聯作為更大威脅對象,而且如果想要盡全力解決中國戰線的話,勢必要先消除北方蘇聯的威脅。

1941年7月2日,「伴隨形勢推移的帝國國策要綱」公布,全國立即開始實施總動員,80萬大兵被輸送到滿洲,準備進行對蘇作戰。

此次行動代號為“關特演(關東軍特別大演習的簡稱)”。此次行動目的是在蘇德戰爭局勢演變對日本有利之時,發動對蘇聯的進攻。

在大戰即將結束之際,日本曾經指責蘇聯無視日蘇中立條約,進攻滿洲的關東軍。實際上,日本早就考慮過同樣的事情,隻不過未遂罷了。

與陸軍的北進論相反,海軍主張南進,不過南進有引發與美英等國戰爭的危險。其實,日本海軍沒有戰勝美英的自信,但是為了牽製並對抗陸軍的北進論,隻能硬著頭皮強調南進的重要性。此時的陸海軍意見完全對立。

為了實施北進,陸軍的田中新一作戰部長和服部卓四郎作戰課長日夜不停地試圖說服海軍讚成。不過,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同時,由於德軍的進展狀況不如預想的那麼順利,受此影響,北進論被暫時擱置,南進論漸漸抬頭。局勢演變成“熟柿北攻,好機南進”,軍方力圖在南北兩個方向做好臨戰準備。

話題一轉。1941年7月25日,日本軍隊從海南島三亞出發,在西貢登陸,完成了法屬印支的進駐任務。

1941年進入西貢的日軍

陸軍高層認為,從過去的武力入侵法屬印度支那的經驗來看,隻要今後日本能夠慎重地以非武力手段進駐的話,應該是不會引起美英的全麵禁運報複。海軍對此也表示讚同。

不過,這個判斷實在是太天真了。日本最終還是越過了不應逾越的一線,踩到了老虎尾巴。

在日本進駐法屬印支南部後,美國 *** 立即凍結了日本資產。英國、菲律賓、新西蘭、荷蘭等國也追隨美國的做法,凍結了日本資產。

8月1日,美國完全停止了對日石油輸出。美國還增設了遠東軍司令部,任命麥克阿瑟將軍為更高司令官,指揮在菲律賓的美國陸海軍。

由此,形成了ABCD對日包圍圈(A指美國,B指英國,C指中國,D指荷蘭)。日本則拚命試圖打破這一包圍圈。

現在回想起來,日本當時應該采取的措施是:退出德意日三國同盟,既不北進,也不南下,把停戰條件放寬和中國講和。這樣才能夠對應當時的世界局勢變化。

12.圍繞開戰的對立

受到美國全麵經濟製裁的日本,麵臨著生死選擇。日本的石油戰略儲存並不豐富,一旦庫存耗盡,飛機、艦艇、坦克等都無法動彈,無法持續進行戰爭。是該坐以待斃,還是死中求活、冒險一戰?日本 *** 苦苦思索著。

關於未來戰爭的預測,杉山參謀總長回答說隻需5個月即可解決。天皇對此深為不滿,斥責道:“你不是說過中國戰場用3個月就可以解決嗎?到現在不是還沒解決呢。太平洋是個更為遼闊的戰場!”從杉山參謀總長的發言便可看出,陸軍對於美國實力實在是欠缺足夠了解。

即便如此,陸軍中樂觀派還是占了多數,尤其以田中新一作戰部長和服部卓四郎作戰課長等人為代表,他們力圖促使日美開戰。對此,永野軍令部總長表示“如果要從陸軍和美國兩者裏麵選一個對手,那還是選美國好了”。

田中新一

服部卓四郎

但是海軍的米內光政大將表示“日本海軍決不能和美國開戰”,海軍內部認為對美戰爭要慎重。

米內光政海軍大將,海軍中反對三國同盟和日美開戰的代表性人物

一旦日美爆發戰爭的話,海軍勢必成為主力,因此海軍的意見應該成為主導意見,起到決定性作用。但是當時的及川古誌郎海軍大臣卻表示“是和是戰,取決於首相”,從而避開了表明海軍態度的絕好時機,把主動權拱手讓給了他人。

及川古誌郎

及川這樣考慮,也有自己的理由:

一直以來,日本海軍都是以美國作為假想對手。海軍消耗著日本國民的稅金,不斷地增強艦隊實力。然而,就在日美戰爭一觸即發之際,迫切需要海軍充當主力的時候,海軍倘若說出“沒有戰勝美國的自信”這樣的喪氣話,會被全國恥笑,甚至搞不好還會有人提出海軍無用論,削減海軍軍費這樣的建議。

因此,及川為什麼把決定權讓給了他人,也就不難想象了。但是在麵臨決定國家命運的非常時刻,應該有甘願承受一切中傷和非難的勇氣,並真實地說出自己的看法才對。

陸軍大臣東條英機決定以7月2日的禦前會議決定為借口,強迫開戰。而海軍大臣的上述發言中包含的真意和苦衷,當時卻沒有人注意到。

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大將在被問到日美戰爭走向時,回答道:“如果一定要開戰的話,半年或者一年以內我們可以占據優勢,之後的事情我就無法保證了”。

作為實戰部隊更高指揮官,山本的發言實際上就表明了一旦日美戰爭長期化,日本就沒有勝算可言。

作為掌握戰還是和關鍵的近衛首相,沒有決定的勇氣,終於承受不住巨大的內外壓力,集體總辭職。在近衛內閣辭職後,東條英機中將被起用組閣。

這在當時是誰都沒有料到的。啟用一介現役陸軍中將擔任首相,不僅有違“軍人敕諭”精神,而且強硬主戰派的東條本人就是一個主張打倒內閣的代表性人物。

看到任命了東條大將(東條在出任首相之際,同時晉升到大將)作為首相,無論是日本國內,還是國外都普遍認為這是日本下定決心開戰的信號。

推薦東條就任的木戶幸一內大臣,原本是想依靠東條的決斷力和統製力,以暴製暴,壓製不斷抬頭的軍部主戰分子。然而,這一做法真的是更佳選擇麼?

木戶幸一

東條大將在處理事務方麵是個優秀的官吏,但是就如同策劃滿洲事變的石原莞爾中將一樣,在大戰略方麵的才能有所欠缺。

東條大將就任首相後,反倒使得主戰派氣勢有增無減,媒體、政界、官場、財界等支持日美開戰者也增多起來。

東條上任後,認為保持和海軍的緊密關係很重要,因此邀請當時的海軍大臣嶋田繁太郎共同參拜靖國神社,以便在日本國民麵前顯示陸海軍之間的“良好關係”。

嶋田繁太郎海軍大將,日美開戰時的海軍大臣

之後,二人共同參拜的照片見報。嶋田海軍大臣由於顧慮到東條大將同時兼任首相,沒有和其並列參拜,向後退了一步。因此在照片上給人一種海軍大臣追隨著陸軍大臣的印象(嶋田從此得到了“東條副官”的綽號)。這一偶然事件進一步傷害了海軍的感情,從而成為了加深陸海軍對立的因素之一。

終於,日美之間的交涉破裂。1941年12月8日,日美開戰。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202401/575696.html

“龍爭虎鬥-日本陸海軍百年對立史(中):從“三國同盟”到日美開戰” 的相關文章

世人都說東吳是滅亡在孫權手裏 孫權到底做了什麼事情

世人都說東吳是滅亡在孫權手裏 孫權到底做了什麼事情

還不知道:三國時期,為何說東吳毀於孫權之手?他到底做了什麼?的讀者,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三國時期,東吳算是發家最早的,但存在感也最弱。當曹操和劉備還在為生計四處奔波的時候,東吳就已經是手握三十萬大軍,可見孫氏一族的厲害之處。這祖孫三代創下的基業,在#孫權#的帶領下走向了...

新城公主死後以皇後禮下葬,是因為什麼?

新城公主死後以皇後禮下葬,是因為什麼?

新城公主,唐太宗最幼女,唐高宗同母妹,母文德皇後長孫氏。今天曆史網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提起盛世唐朝,你可能首先會想到李淵、李世民、武則天、李隆基,而不一定會想到李治。盡管如此,唐高宗李治在唐朝曆史上還是做出了很大貢獻的。細數封建各個王朝,唐朝的幸福指數還是非常高的,可能是我們心目中最向往的時代...

朱祁鈺奪取朱祁鎮的皇位後 朱祁鈺為何沒有殺他

朱祁鈺奪取朱祁鎮的皇位後 朱祁鈺為何沒有殺他

朱祁鈺奪了哥哥的皇位後,為什麼不殺了自己的哥哥朱祁鎮?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古人雲“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朱祁鈺至死也不會想到,因為自己的那幾個念頭,放了朱祁鎮一條生路,會讓自己的結局那麼的悲慘,以至於自己死不瞑目,死後,還被自己的哥哥將自己...

劉邦和韓信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樣的 同一件事為何結果不一樣

劉邦和韓信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樣的 同一件事為何結果不一樣

曆史網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劉邦和韓信做了同一件事,結果完全相反,一個安天下,一個失人心,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劉邦和韓信實際上是一對生死冤家。當年韓信落魄,被項羽看不起的時候,是劉邦拉了他一把,讓他做的大將軍。後來劉邦彭城之戰慘敗後,韓信又拉了劉邦一把。韓信被劉邦任命為開辟新戰...

崇禎處死魏忠賢之後明朝就垮了 這裏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崇禎處死魏忠賢之後明朝就垮了 這裏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為何崇禎一殺了魏忠賢,大明就垮了?太監王承恩說了一句中肯的話,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明朝的開創者朱元璋,是一個心狠手辣、心思細膩、想法繁多、權力欲極強的人。他草根出身,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但卻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至於個中原因,並不是朱元璋...

徐達到底有什麼厲害之處,能被提拔成軍方第一人?

徐達到底有什麼厲害之處,能被提拔成軍方第一人?

徐達是明朝的開國功臣,朱元璋的得力軍事統帥。下麵曆史網小編為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朱元璋在家鄉募兵,正式建立自己的起家班底,共募兵七百餘。在這七百多人中,就有朱元璋的同鄉兼發小徐達,此時的徐達,隻是一個農家小夥子。至吳元年時(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滅...

劉禪並不是一個昏庸的皇帝 諸葛亮為什麼還是不願意交權

劉禪並不是一個昏庸的皇帝 諸葛亮為什麼還是不願意交權

很多人都不了解劉禪並非昏庸帝王,諸葛亮為何就是不交權?接下來跟著曆史網小編一起欣賞。“扶不起的阿鬥”,千百年間這句話讓蜀漢後主劉禪成為了最大笑話。然而,這不是真實的曆史,劉禪從223年登基,到263年投降曹魏,在位長達41年,是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眾所周知,三國鼎足中蜀國勢衰微,劉禪能在執政...

有哪些與駱統相關的軼事典故?他有哪些作品?

有哪些與駱統相關的軼事典故?他有哪些作品?

駱統(193年-228年),字公緒。會稽郡烏傷縣人。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吳國將領、學者,陳國相駱俊之子。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駱統二十歲時已任烏程國相,任內有政績,使得國中民戶過萬。又遷為功曹,行騎都尉。曾勸孫權尊賢納士,省役息民。後出任為建忠中郎將。將軍淩統逝世後,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