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楊修被殺司馬懿卻能平穩過渡 兩人差異在什麼地方

中國曆史9年前 (2015-05-20)121

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帶來楊修被曹操所殺,而司馬懿則平穩過渡,他們兩人的差異在哪裏?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曆史網小編一起看一看。

楊修和司馬懿屬於不同類型的兩種人,楊修是一個自負的文人,而司馬懿是一個有遠見的政治家,完全不在一個水平上。

楊修被殺司馬懿卻能平穩過渡 兩人差異在什麼地方

楊修之死的兩種說法

楊修之死,曆來有兩種說法:

其一,說楊修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最終害死了自己。此話怎講呢?他的小聰明又表現在哪些方麵呢?

楊修的身份並不低,他是楊震的玄孫,楊秉的曾孫,楊賜之孫,楊彪之子。楊震當過司徒、太尉;楊秉當過太尉;楊賜和楊彪都當過司空、司徒、太尉。

所以,楊修出身於世代簪纓世家,與袁紹一樣,也是四世三公的名門望族。但是,自打曹操出現後,特別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後,什麼四世三公,在曹操眼中都得跌份。

據《後漢書·楊彪傳》載,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楊彪被免去職務;十一年,所有因“恩澤”而封侯的人,都被削去爵位,楊彪也在其中。

所以,到曹操掌權時,楊家沒落了,要想保有一份基本的體麵,就不得不向曹操低頭。因此,楊修對曹家人都很巴結。

楊修有一個毛病,就是特別愛揣摩別人的心思。如果他是一個談判專家,在談判桌上肯定有用武之地,但他不過就是一個文秘,卻老愛揣測“聖意”,揣測也就罷了,他還非要說出來讓所有人都知道,以此顯示他的聰明。

有這麼幾件事情:

據《後漢書·楊修傳》記載,他在上班時間喜歡往外跑,但是又怕曹操有事來詢問。於是每當他外出時,他都要事先揣測一下曹操的心事,然後把答複寫在紙上,讓侍從轉交。後來,曹操知曉了此事,此後便看著楊修不順眼了。

在《世說新語》裏的版本是,有一次,他要外出,就把幾件事的答複寫好,然後交給了侍從,並吩咐說,如果丞相有事令傳出,就按這個次序一一作達便可。

但沒想到的是,一陣風刮來吹亂了紙張的次序,侍從也搞不清了,於是就胡亂地呈給了曹操。曹操一看,文不對題,必有貓膩。

於是,他招來楊修一問,遂知楊修這小子還有這能耐應付他。此後,對他頗為不滿。

楊修被殺司馬懿卻能平穩過渡 兩人差異在什麼地方

再有還是在《世說新語》的記載,說曹操去看新建的相國府,看後讓人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楊修一看秒懂,馬上叫人把門拆了重建,因為“門”裏有“活”是個“闊”字,曹操是嫌門造得太大了。

還有一次,有人給曹操送了一盒酥糖。曹操隻吃了一口,便在盒子上寫了一個“合”字交給眾人。眾人不解何意,楊修接過來就吃,一邊吃,一邊說,不就是“人一口”嘛。

如果說上述這些都是小事,無傷大雅,那麼涉及軍情就是大事了。

據《三國誌》記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率大軍進攻漢中,準備和劉備大決戰。哪料劉備據險不出,搞得曹操進退兩難。

有一天,部下身他請示軍令,曹操答曰:“雞肋”。楊修知道後,立馬開始收拾行李。大家問他這是做什麼,他說,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魏王這是要打算回家了。

楊修猜得沒錯,但之後不到半年功夫,他的腦袋也搬家了。

從上述這些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楊修的確是聰明人,但他的死也的確不排除“聰明反被陪明誤”的可能性。

楊修被殺司馬懿卻能平穩過渡 兩人差異在什麼地方

其二,也有人認為,楊修死開於曹丕與曹植的奪位之爭。這又是如何說呢?

楊修一般被劃入曹植陣營,曹植也非常看重楊修的才華,“常邀修談論,終夜不息”,他也的確幫過曹植。

比如曹操經常考察兩個兒子,楊修就替曹植預先想出許多問題,然後寫好答案。這樣一來,曹操若有事詢問,隻要把準備好的答案交上去就好了。但曹操也是鬼精鬼精的,後來知道此事出自楊修之手,更對楊修沒好感了。

再如,據《三國起·曹植傳》載,曹操故意令曹丕、曹植到鄴城辦事,但又暗中通知門衛不放行。楊修早就猜中了曹操的安排,於是就事先告訴曹植,說如果門衛不放行,你就殺了他出城。

結果,曹植出了城,曹丕沒出去。但實際上,曹操出此一計,不僅是察看兄弟倆的才能,還要看他們的德性。曹植表麵上贏了,但卻給曹操留下殘忍的印象,而曹丕反而以仁厚的形象勝出。

所以,楊修對曹操之心,也是知其一,不知其二,此所謂小聰明。

後來,曹操立曹丕為儲後,為了防止楊修給曹植出壞主意,和曹丕對著幹,到時禍起蕭牆,於是就在他死的一百多天前,將楊修給殺了。

《三國誌》中的記載是,“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植益內不自安。”

兩種史料給出了兩種答案,那麼楊修真正的死因是什麼呢?我認為,還是與曹操本人的關係比較大。

在楊修之前,曹操已然開了殺戒,他殺了禰衡、孔融,逼死了荀彧,又殺了崔琰,再加一個楊修,又有何不可?他不就是這麼隨性而為嗎?寧可我負天下人嘛!

那麼,司馬懿為何在他手下幹得挺好呢?

楊修被殺司馬懿卻能平穩過渡 兩人差異在什麼地方

司馬懿與曹操的相處之道

司馬懿的出身與楊修相比,還是差一點的。據史料記載,司馬家族軍武起家,從先祖司馬量開始改走文道,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官至京兆尹。

司馬防雖然官不大,但是他人際關係好,兒子們也夠多,高達八個,又有司馬八達之稱。早在曹操二十歲時,就與司馬家結下了不解之緣。

曹操舉孝廉入洛陽任郎官,後經司馬防保舉,出任了洛陽北部尉(相當於洛陽公安局北城分局局長),後來曹操當了魏王之後,在酒桌上問司馬防:“你看我今天還能做尉官嗎?”,司馬防答:“當年我舉薦你時,你也隻能做個尉官。”

這麼一看,曹操與司馬家族還算是有些“交情”的,再加之司馬家與曹操手下的首席文官荀彧大從是世交。

楊修被殺司馬懿卻能平穩過渡 兩人差異在什麼地方

所以,司馬防的兒子們不愁沒官做。在司馬懿出道前,其長兄司馬朗已在曹操手下擔任機要秘書,參與國事了。後來又被曹操派去袞州擔任刺史,都取了得不俗的成績。

司馬朗不僅有政才,在軍事才能方麵表現也不俗。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他隨夏侯惇、臧霸南征東吳時,不幸感染了瘟疫,不治而亡,時年四十七歲。

司馬朗死後,司馬懿接過長兄的家庭使命。說起司馬懿的出道還有些滑稽,早在他二十二歲時,被舉薦為河內郡上計掾,就是負責計算、統計錢糧的工作。後來曹操也想將他征召到手下,委以重任,但司馬懿謊稱有病,推辭沒去。

至於當時司馬懿是怎麼想的?一千八百年來,人們對於司馬懿的動機爭論不休。有說他不願活在大哥的陰影之下;也有說司馬家不願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裏,畢竟當時袁紹還沒玩完;也有說司馬懿裝病這事兒根本不存在,這是晉朝的史官編的。所以沒有定論。

在裝了七年病之後,司馬懿29歲了,曹操也當了丞相,北方州郡大體平定,“正好”荀彧向曹操舉薦他,於是,他這才出山。

司馬懿在丞相府當了一個文學掾,這是個小官,但好處就是離曹魏權力中心近,與曹操父子打交道多。

在這一時期,司馬懿也受到了三位貴人的提攜,分別是楊俊、荀彧和崔琰,但是這三人也相繼都出了問題。

荀彧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遭到冷,憂憤而死;崔琰因言論悖逆被曹操處死;楊俊在世子這爭中偏向曹植,遭到曹丕報複,最終自殺而死。

這三人的人生結局,對於鬼精的司馬懿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人生警醒,使他認識到曹魏政權內部鬥爭的殘酷性,從而慎重地選擇自己的言行方式。

楊修被殺司馬懿卻能平穩過渡 兩人差異在什麼地方

在曹操時期,司馬懿的表現是很有限的,畢竟曹操手下人才濟濟。他最有名的一次進諫,是在關羽大破於禁、威震華夏之時。

當時曹操有遷都的想法,但司馬懿認為,遷都是在示弱,會讓整個淮、沔之地陷入不安。他建議拉攏孫權,令其襲擊關羽後方,以解樊城之圍。曹操聽了他的建議,才有了後來的呂蒙奇襲,關羽敗亡。

從中,我們也看到,在曹操猶豫不決時,司馬懿能幫他出謀劃策,幫助其做出最後判決,而不是像楊修一樣,去揣測曹操的心思,然後去順從他。不論在曹操,還是我們看來,他們兩完全就是兩類人。

楊修被殺司馬懿卻能平穩過渡 兩人差異在什麼地方

司馬懿比楊修幸運的,他站在了曹丕的這一邊,贏了關鍵一步。《晉書》中說,曹操曾察覺司馬懿有“狼顧之相”,有謀反之心;又說曹操夢到“三馬同食一槽”,於是囑托曹丕,說“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唐朝時關於武則天,也有一個的讖語,即“唐三代後,女主武王”,當時李世民也沒有把武則天給殺了。上述關於司馬懿的這種說法,與武則天有異曲同工之處。

像這樣的說法,隻能總結出一個結論,那就是根本沒有人能預測未來,這些傳言並不可靠,或者說是被後人編造成來的故事。

總之,司馬懿在曹操時期平穩過渡,主要得益於他自身洞察時勢、明察秋毫的超強能力。而楊修雖然也有一定的才華,但他的弱點也是致命的,凡事都急於表現自己,喜歡點破事情的真相,而專製政治並不適合這樣的方式。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s://xlxlzx.com/201505/414.html

“楊修被殺司馬懿卻能平穩過渡 兩人差異在什麼地方” 的相關文章